臺江區(qū)位于福州市城區(qū)中部,閩江下游北岸,地理中心坐標為北緯26°05′,東經119°18′。東以光明港、晉安河與晉安區(qū)為界,西、南以閩江與倉山區(qū)為界,北以瓊河、東西河、斗池路、上浦路與鼓樓區(qū)為界。全區(qū)陸域面積18平方公里,水域面積1.91平方公里,岸線全長7800多米,中部丘陵地稍高,四周低傾,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、東南部、西南部、西部平原地勢更低。轄10個街道、73個社區(qū)。戶籍人口33萬人,常住人口45萬人,日流動人口25萬人,人口自然增長率2.06‰。
行政區(qū)劃
臺江區(qū)轄10個街道、52個社區(qū)。
地理位置
臺江區(qū),閩江下游北港北岸,介于北緯26°02′—26°05′,東經119°16′—119°22′之間。
地形地貌
臺江區(qū)中部丘陵地稍高,四周低傾,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、東南部、西南部、西部平原地勢更低,江岸線全長7800多米。東北與晉安區(qū)一河之隔,南與倉山區(qū)隔閩江相望,北及西北與鼓樓區(qū)毗鄰。
氣候特征
臺江區(qū),夏季長無酷暑,冬無嚴寒,2005年平均氣溫19.6℃,全年無霜期326天,年降水量1342.5毫米,年平均濕度為77%。常年風向多為東南風,氣候溫和、雨量充沛。
人口
臺江區(qū)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446891人,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8400人相比,十年共增加78491人,增長21.31%。年平均增長率為1.95%。
臺江區(qū)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49032戶,家庭戶人口為408684人,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.74人,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.05人減少0.31人。
民族
臺江區(qū)常住人口中,聚集了27個民族,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民族相同。漢族人口445758人,占總人口的99.75%;少數民族人口1133人,占0.25%。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,漢族人口增長21.45%,少數民族人口下降17.84%,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0.12個百分點,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0.12個百分點。超過百人少數民族有3個,畬族417人,回族238人,滿族119人。
民俗風情
春節(jié):企事業(yè)單位多是舉行新春團拜會、茶話會、親友之間走訪,多說“新年好”或“拜年、拜年”。
元宵節(jié):舉行民間踩街活動,有龍燈、舞獅、高蹺、地下坪、十番、陸地行舟等。
“拗九節(jié)”:也稱孝順節(jié),有“送九”習慣,送一碗“拗九”粥,加2個鴨蛋,一束線面,一碗蒸豬蹄。
“乞巧”:也稱七月七夕,煮熟或砂炒蠶豆,有互送蠶豆之習俗。
“除夕”:即春節(jié)過年,家家設宴團聚,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(jié)聯歡晚會節(jié)目,零點后競放煙花爆竹,以迎新年。
音樂文化
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發(fā)源于福州市臺江區(qū)的茶亭街。它位于臺江區(qū)的北部,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。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《恥虛齋詩抄》中《榕城之夕竹枝詞》描寫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:“閩山廟里夜入繁,閩山廟外月當門,擯榔牙齒生煙袋,子弟場中較十番?!边@些詩句足以體現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、歡樂的盛況。并記載了福州十番音樂在清乾隆年間已極具規(guī)模,流行于福州城。
關于福州十番音樂的由來及其演變,在很早前,福州民間盛行舞龍燈。后來,這種用來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化出來,成為單獨演奏。演奏時,使用的樂器有狼串、大小鑼、大小鈸等五件。在元宵踩街、迎神賽會、婚喪壽喜時敲打一番。當裝點儀式還顯得單調感到不滿足時,便考慮加進管弦樂器,包括笛子、逗管、椰胡,同時加進了清鼓、云鑼。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,每種管弦樂器多用雙數,即雙笛。雙管、雙胡。